蛤蟆先生的希望/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
蛤蟆問:你認為我有希望好起來嗎?
蒼鷺直視蛤蟆的眼睛: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改善和改變,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。
這是一本在英國暢銷二十多年的心理學入門讀物,書中平鋪直述蛤蟆先生諮詢的過程,較少的專業知識與解說。寫作方式感覺有點像是“雖然好想死,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”
在諮詢的過程中,我們學到的人的幾種自我狀態:
父母自我狀態,挑惕型表現為批評、憤怒與嚴厲。
成人自我狀態表現用理性而不是情緒來處理事情。
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(快樂、悲傷與恐懼)與適應型兒童(依賴、順從與道歉),釋放憤怒的反抗行為有叛逆或拖延等表現。
我人生在一段清晰且重要的階段裡多半時間都在做心理諮詢,他為我的人格成長或許沒起到太大作用,或許起到了而我又不願意承認他。
我是很抗拒諮詢的,那些假惺惺的溫柔和過度熱切你訴出的眼神⋯⋯在這本書裡,我看到了心理諮詢的模板,不一樣的是,我看到一個咨詢師蒼鷺,他就像以往我遇見的任何一個咨詢師或醫師一樣,或許是我自己妖魔化了他們,其實他們都跟蒼鷺先生一樣友善,一言一行並無惡意,只等待我們透過傾訴與自我問答來拼湊出完整的自己。
#好書推薦 #好書分享